新聞 | 體育 | 娛樂 | 經濟 | 科教 | 少兒 | 法治 | 電視指南 |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|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| 手機MP4
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
定義你的瀏覽字號:
園林與崑曲三題——寫在第二個[中國文化遺産日]

央視國際 www.cctv.com  2007年06月15日 13:48 來源:CCTV.com

    園林與崑曲三題

    今年6月9日是第二個[中國文化遺産日]——保護文化遺産、守護精神家園——我們共同的責任。

    蘇州園林和崑曲藝術,這一雙中華藝術瑰寶和世界文化遺産,從來就是園趣曲韻融為一體、天人合一相映成輝,最酣暢淋漓地充分體現了吳文化的精髓和深厚底蘊,從而有力地支撐起蘇州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不爭地位。

 

 

    

蘇州拙政園卅六鴛鴦館



[一]俞振飛拙政園裏苦練功

    1915年,14歲的俞振飛,已經隨父親學唱崑曲有八個年頭了。其父俞粟廬擅長書法,對崑曲藝術酷愛至極,造詣頗深,是公認的崑曲正宗唱法(葉堂派唱口)當時唯一的傳人,素有“江南曲聖”之譽稱。他曾受聘于拙政園西部(補園)園主張履謙,為其鑒定書畫文物,併為其子孫小輩拍曲教唱,傳授崑曲。張園主之孫張紫東,比俞振飛長20歲,是俞粟廬的入室弟子、俞振飛的大師兄,後來成為業餘崑曲名家,著名的蘇州“崑曲傳習所”的創始人之一。 張履謙于1877年購得拙政園西部後,精心營造構築“補園”,增建“鴛鴦廳”一座。該廳建築風格十分獨特,異常精巧別致。廳分南北兩部分,中間用隔窗分割,隔而不斷。南廳[清]狀元陸潤癢題額為“十八曼佗羅花館”,廳前植有名貴山茶花樹,北廳臨池,可賞戲水鴛鴦,廳中懸有[清]名仕洪鈞所書“卅六鴛鴦館”匾額,正廳的四角附有耳室,具有實用的功能。廳的頂幔呈卷幔狀,考慮的是音響效果。雖經歲月變遷,“鴛鴦廳”至今基本上仍保持著當時的風貌特徵,今天仍然是拙政園西部園中的主要建築之一。據説這“鴛鴦廳”四角耳室圍窗上藍色玻璃,還是時任外交官的洪鈞從法蘭西進口來的。“鴛鴦廳”作為當時蘇州崑曲活動的一個重要場所,曾經常舉辦崑曲演唱和演出活動,這裡曾留下過許多崑曲前輩藝術家的身影和優美的曲聲。

    是年,俞振飛從蘇州“全福班”崑曲名家沈錫卿、沈月泉學習身段臺步表演藝術。沈錫卿教張紫東演蘇武,教俞振飛演李陵,教會了他們這出啟蒙戲《牧羊記-望鄉》。不久,就在這“卅六鴛鴦館”內,為張紫東母親的壽辰,舉辦了一次曲會,俞振飛、張紫東二人彩串演出了這齣戲,受到了行家和長輩的一致讚許。

    俞振飛學這齣戲的時候,正值盛夏,就在這“卅六鴛鴦館”內。本來這花園裏也沒什麼人來的,師生二人就象發癡一樣,一遍又一遍……。這齣戲中的李陵,馬鞭怎麼拿法,舉到什麼程度,不能高也不能低,沈老師十分認真講究,要求非常嚴。不一會,少年俞振飛穿的衣衫,就都被汗水濕透了。他對老師説,我去做一件(練功用的)水衣帶水袖的衣服吧!沈錫卿説你不要去做,還是你赤膊吧!赤膊,學出來的東西就徹底了!手是怎樣一個過程,從什麼地方下去,怎樣出去怎樣起來,赤膊就清爽哉!單單一個透袖,就學了很長一段時間。沈老師嚴格要求,一絲不茍,老是説俞振飛尺寸不對,他主張一定要赤膊練,這樣頂好了,以後穿了行頭就好看了。沈錫卿把手怎樣個動法的動作過程,教得十分清爽,俞振飛也就赤膊跟著老師苦練。在這次啟蒙教學中,俞振飛的手勢指式身段動作等,都得到名師的嚴格訓練,加上自己的刻苦學習和聰慧天資,就為今後的表演藝術打下了極其堅實的基礎。

    後來成為崑曲泰斗、京昆藝術大師的俞振飛先生,1982年80高齡時,回憶起少時在拙政園“卅六鴛鴦館”學藝的經歷,曾經十分感慨地説:“老戲班過去有兩句活,叫內行一伸手,就知有沒有。你這個手伸出來,你有沒有學過?從前沈錫卿教我的時候,就是這種動作……,所以傳授的確是有點關係的。”

   

蘇州留園五峰仙館 



 [二]“傳字輩”徐家花園唱日戲苦度光陰

    徐淩雲,業餘崑曲大家。南方崑曲界素有“俞家的唱,徐家的做”之稱譽。徐淩雲在崑曲表演藝術上造詣精深,生旦淨末丑兼演,文武昆亂不擋,在崑曲界有極高的聲望。1924年,“崑曲傳習所”的“傳字輩”小演員,學藝尚未出師。徐先生就熱情邀請他們到“徐園”作實習演出,並給了他們藝術上的指導和經濟上的資助。“傳字輩”和“徐園”的崑曲情緣由此開始,一直保持到上世紀三十年代末。

    “徐園”,就是徐淩雲的父親徐棣三營造的“徐家花園”。最早的“徐園”,在上海老閘橋過橋,造園之時,徐棣三曾請俞振飛的祖父參與策劃設計,假山池塘,樹木花卉,廳榭戲臺,都參照了蘇州私家園林的佈置格局。這“徐園”真可算得是繁華都市裏的桃源、喧囂紅塵中的仙境了。後來,因為閘北那邊工廠多,環境不幽靜協調,就搬遷到康那脫路(現在叫康定路)。搬一搬不得了,花掉好多錢,還特意請了一個洋專家,搬得和原來的完完全全一樣。真作孽,可惜啊!後來日本鬼子侵略的戰火,把“徐家花園”給燒掉了。

    曾經“傳字輩”沾過它的光。1925年,當時“崑曲傳習所”的主要資助人——上海實業界名人、業餘崑曲愛好者穆藕初先生,辭去上海三爿紗廠的總經理職務,到南京去做官當“工商次長”了。“崑曲傳習所”斷了經濟來源,沒有辦法辦下去了,就此無疾而終。那時,京劇藝術發展很快,崑曲卻在衰退走下坡路,觀眾已經越來越少了,而“傳字輩”的學員,大部分還是十幾歲的大小孩,剛剛能夠唱戲演出,但在蘇州唱,戲館劇場不要你,因為票子賣得少,只能借會館唱,而會館裏又沒有電燈,只好唱日戲,收入少得可憐,日子非常艱辛。大約是1925年末到1926年的夏季,“傳字輩”最最困難弄不落的辰光,就住在“徐家花園”。 徐淩雲先生不但不收房錢,而且讓他們在“徐園”的戲臺上唱日戲,還專門用了個帳房先生叫江子蘭,幫“傳字輩”賣戲票,總算勉強度日,也只夠吃點粗茶淡飯。正是由於當時“徐園”主人徐淩雲先生的慷慨相助,雪中送炭,才使“傳字輩”——這個當年全國唯一的行當齊全、水平一流的崑曲班子得以保存了下來。

    這件事,一直為崑曲界傳為佳話,它對於崑曲藝術的薪盡火燃、承上啟下,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。因此,“徐家花園”和徐淩雲先生,在中國崑曲發展史上,就有了一種特殊的地位。

   

毛澤東手書崑曲《牡丹亭 遊園》曲詞[皂羅袍]

 

 [三] 留園中聆聽崑曲《牡丹亭》《遊園》

    蘇州的崑曲,悠婉清雅,一曲三嘆,轉音若絲,不絕如縷。這與蘇州園林的“曲折亭臺婉轉橋”,“遠山近水皆有情”,有著同工異曲之妙。崑曲詞美曲美舞美,雅韻悠遠,幽蘭沁馨,被譽為集中華藝術之大成的“百戲之祖”。古典園林的核心價值,則在於“文人造園”,完美地體現了“天人合一”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。曲與園,從來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,曲名與園名相通,曲境與園境依存,曲情和園情交融;崑曲中唱園林,園林裏唱崑曲,更將二者相互融合滲透,達到了曲園並茂、渾然一體,和諧完美的至高藝術境界。也許,這就是吳文化的歷史畫卷,所承載的深厚意蘊,和無限情趣的豐富內涵吧!

    我們和中外遊人一起,走過留園曲折幽深的長廊,仿佛穿越時間的隧道,經過視覺的約束和神思的收斂,又如回到了從前的歲月。進入景區,頓覺豁然開朗眼目清明,耳邊傳來了彈詞麗聲、弦樂清音,如同走進了姑蘇絢麗多姿的人文風情的歷史畫卷裏…… 忽然,耳邊一聲“不到園林,怎知春色如許”,頓時令人心神一振!隨著悠揚的曲笛聲聲,我們移步換景,來到了“五峰仙館”——蘇州古典園林中的重量級的廳堂,江南最著名的“楠木廳”。在這畫棟雕梁、富麗堂皇、雍容華貴、精美絕倫的廳堂當中,紅氍毹上,正在表演崑曲名篇《牡丹亭》[遊園],閨閣小姐杜麗娘和春香丫鬟,在春光明媚的園林中載歌載舞,唱起了那支四百多年來膾炙人口傳誦不衰的名曲[皂羅袍];“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殘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朝飛暮卷 雲霞翠軒 雨絲風片 煙波畫船 錦屏人忒看得這韶光賤” ……這充滿詩情畫意的歌舞,歌頌了園林春色、大自然的美景,蘊現了主人公敢於衝破封建禮教束縛,熱烈追求純真愛情的內心世界。一曲唱罷掌聲四起,遊人紛紛嘖嘖讚許。此情此景,實在令人陶醉不已。置身於古典園林之中,聆聽這幽香沁人、餘音繞梁的崑曲,是怎樣一種意欲昇華蕩滌靈魂的藝術享受和精神休閒?大概是,只有你親臨其境,才能體會和品味得到了吧!

    在結束此篇短文時,還要提及的是,作為大詩人、大書家的毛澤東,生前曾多次觀看欣賞崑曲名家的精品演出,對於崑曲藝術的保護繼承和發展的問題,也給予過深情的關懷,並曾欣然手書《牡丹亭》[遊園]的曲詞,[皂羅袍]一箋。這不僅是一代偉人,為後世留下的彌足珍貴的墨寶,更是給中國古典園林和崑曲藝術,增添了一筆時代的瑰麗和亮色。 (作者:王蘊)【作者:王蘊】

▲本文純係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

     

     

     

     

責編:史冬蓮

1/1頁
相關視頻
更多視頻搜索:
CCTV-1  CCTV-2    CCTV-3    CCTV-4    CCTV-5        CCTV-6       CCTV-7        CCTV-8  
CCTV-9  CCTV-10  CCTV-11  CCTV-12 CCTV-新聞  CCTV-少兒  CCTV-音樂  CCTV-E&F